心理學
為什么過去的尷尬回憶現在仍能令我們感到尷尬
你躺在床上,即將進入夢鄉。你的大腦突然為你點播了一段:你高中時犯傻,社會性死亡的某瞬間……
為什么,為什么我們仍感到如此尷尬,哪怕那些黑歷史早已成為歷史?
目前流行的說法是,我們有兩種回憶過去的方式。
一種方式是有目的的和自愿的。
第二種是無意的和自發的。記憶似乎“突然”闖入我們的腦海,甚至可能是不受歡迎的或侵入性的。那么,第二種記憶是從哪里來的呢?
部分答案在于記憶存在于神經元相互連接的方式中。目前的理解是,我們過去的經歷保存在大腦中的細胞連接網絡中。
神經元彼此建立物理連接,以某種方式構建起重疊的信息。
例如,記憶文件可能共享背景(你去過的不同海灘,吃過的餐館),發生在相似的生活時期(童年,高中),或者共同的情感和主題。
初始激活可能由來自環境的外部刺激(視覺、聲音、味道、氣味)或內部刺激(思想、感覺、身體感覺)觸發。
一旦包含這些記憶的神經元被激活,相關的記憶就更有可能被召回到意識中。
并非所有的激活都會導致有意識的記憶,記憶之間的關聯對我們來說并不完全清楚。
當記憶浮現時,往往也會喚起曾經的情緒。事實上,非自愿記憶往往比自愿記憶更消極。負面記憶也往往比正面記憶具有更強烈的情緒基調。
與追求好結果相比,人類更有動力避免糟糕的結果、糟糕的情況和對自己的錯誤定義。這可能是由于生存的迫切需要:身體上的、精神上的和社會上的。
因此,無意識的記憶會讓我們感到極度悲傷、焦慮,尷尬乃至羞恥。
這些情緒對我們來說很重要,因為我們正是從記憶和這些情緒反應中吸取教訓。
在一些心理障礙中,如重度抑郁癥,人們更經常回憶起引起負面情緒的記憶,這些負面情緒相對更強烈,羞恥感或悲傷感被認為是關于自己的事實。也就是說,感覺變成了事實。
在某些精神障礙中更可能發生的另一件事是情緒反芻。我們會反復思考過去的負面經歷以及我們對它們的感受。
從表面上看,反省是嘗試和“解決”發生的事情并學習一些東西或解決問題,這樣這些經歷就不會再次發生。
雖然這在理論上是一個好功能,但當我們反省時,我們就會陷入過去并重新體驗負面情緒。
不僅如此,這還意味著我們神經網絡中的那些記憶與其他信息的聯系更加緊密,并且更有可能不由自主地回憶起來。
好消息是記憶的適應性很強。當我們回憶起一段記憶時,我們可以詳細闡述它并改變我們對過去經歷的想法、感受和評價。
在被稱為“重新鞏固”的過程中,記憶可以改變,情緒基調可以發生變化。
反思、闡述和重新構建記憶,將負面記憶與即使困難重重但你仍能接受挑戰的信念結合起來,并提醒自己對困難感到焦慮或失望是可以的,它不會使我們成為失敗者或壞人。
通過這種以合理和自我同情的方式重寫人生經驗,負面記憶在我們的生活和自我概念中的重要性得以消解。
總的來說,請記住,即使我們的大腦時不時會做出提醒,但我們不必拘泥于過去。過去的就放下吧。
https://www.sciencealert.com/why-embarrassing-memories-can-trigger-feelings-of-shame-all-over-again
@1周 ago
怎么說呢,這方法怎么實行和能有多大效果 我持懷疑態度。我本人特別被這種記憶困擾,程度是記憶浮現時臉會紅 而且出現頻率很高。甚至有因為這個軟了的時候。。。
改變記憶狀況用文內的方法,你本人需要有阿Q精神才行,畢竟過去是誰也改變不了的,但是有這精神估計也不會被困擾了吧。
@1周 ago
別說了,已經開始尷尬了。。。
@1周 ago
我受限于愧疚尷尬仇恨以及自我懷疑情緒中不可自拔,直到我去檢查才知道中度抑郁,吃了幾個月的藥了,現在感覺良好,宛若新生。 所以有病不要盲目,不要百度,請去醫院。
@1周 ago
當我阿茲海默的時候,就會被動陷入隨機時段的各種記憶,趁現在年輕,給自己留點好的素材,沖淡尷尬記憶的占比
@1周 ago
最可怕的是那些尷尬的夢境:我在大街上走著,低頭一看,我居然沒穿褲子 或者穿著秋褲 。我在現實中出門還要經常自查一下
@1周 ago
我經常要用咳嗽來把自己充過去的尷尬中喚回來
@1周 ago
尷尬恒永久,一刻永流傳
@1周 ago
打敗痛苦的最好方式,不是逃避,而是正面面對。當你用理智去仔細分析你所害怕和逃避的記憶,這段痛苦才有可能被重新解構,覆蓋要比刪除更徹底,怕什么,有什么好怕的,干它!
@1周 ago
昨晚還在回憶別人看我尿褲子…尷尬的大叫